查看原文
其他

相约团代会 | 以奋斗之姿,展别Young风采(第一辑)

小钢 中建科工 2022-06-15




青年向上

时代向前

强国伟业呼唤青春担当

伟大理想需要接续奋斗

当青春遇见团代会

我们以奋斗底色和蓬勃力量

绘就最璀璨夺目的青春画卷

当青春遇见团代会

一个个奋斗的年轻身影

在拼搏奋进中绽放出

愈发亮丽的光芒

以奋斗之姿

展别Young风采

下面请跟小钢一起

聆听青春的炽烈篇章







胡跃飞


焊花里闪烁着青春光芒



1991年出生的胡跃飞现在是华中钢结构公司里高级别的专业焊工。他多次摘得公司举办的焊接擂台赛大奖,并获得武汉厂“五大杰出焊工”称号。2019年4月和10月,分别荣获海峡两岸暨香港职工焊接技能竞赛铜牌以及武汉市“荆楚工匠”称号。

高温焊花锻造真功

2010年,中专毕业的胡跃飞成为了一名焊工。他白天跟着师傅工作,仔细观察焊条的使用角度、焊接的电流强度、施焊的方法,晚上用废旧钢板反复练习,还不忘钻研初、中、高级电焊工工艺学》《钢结构制造工艺学》等理论书籍,持续为自己充电。

焊接作业时的环境温度基本超过50℃,他穿着长袖工装,套着带钢板的劳保鞋,戴上厚实的口罩、眼罩和石棉手套,一套足有10余公斤重的装备一背就是一天。许多人受不了这份苦纷纷转行,而胡跃飞咬牙坚持了下来。

高手竞技崭露头角

2019年4月,胡跃飞参加了海峡两岸暨香港职工焊接技能竞赛。与各路顶尖焊接高手同台竞技,他内心忐忑,但反复告诫自己要沉着、耐心和细心。经过激烈角逐和严苛的机器检查,胡跃飞最终摘得铜牌。

赛后他说:“戴上焊接防护罩,看到的是别样的风景。当钢板被1000多度的高温融成钢水时,它便有了奔腾的模样。这时,你必须心到、手到、眼到,在短短几秒钟之内,控制它的流向,然后固化在两个钢板之间,接痕必须圆润、均匀。”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2019年6月,国内某个超高层建筑建造核心筒复杂构件,需要把两块厚达100毫米、重达十余吨的钢板焊接在一起,难度极大,技术能手两次焊接均宣告失败。

顶着钢板报废和工期延误的双重压力,胡跃飞临危受命,他先小心翼翼地把两块焊接失败的钢板用气刨分开。从上午到深夜的16个小时里,他一言不发、表情凝重,汗水浸湿了衣服,他咬牙坚持。终于,两块钢板被成功焊接到一起,现场响起一阵掌声。

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军运会射箭馆、射击馆以及巴基斯坦塔尔电站等国内外重点项目的焊接制造。看着自己亲手焊接的作品从武汉发往全国,甚至漂洋过海,年轻的胡跃飞内心有一种难言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郑伟盛


披坚执锐的“诸葛工匠”



2009年,郑伟盛加入中建科工的大家庭。从业11年,他经历了昆明新机场、东莞篮球中心、厦门禹洲广场、厦门国际中心、厦门宝象国际中心、厦门自行车道、成都锦城绿道等多个项目,有着丰富钢结构专业施工和总承包项目管理经验,并于2019年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成都市武侯区“诸葛工匠”称号。

2017年8月至今,郑伟盛担任成都锦城绿道项目执行经理,任职期间,成都锦城绿道项目在生产履约、安全管理、商务经营、团队管理、品牌推广均取得不俗的成绩,荣获四川省工人先锋号。

今年年初,国内疫情形势严峻,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建设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应急院区,郑伟盛响应公司召集,没有一点犹豫,便立刻订了前往深圳的车票。2月2日,他作为拼装技术负责人,来到深圳应急医院项目建设的一线,和现场两千多管理人员、一万多劳务工人一同昼夜抢工。在5000平方米的现场,从早上6:30到深夜12:30,每天平均三万步,经历了多次大暴雨和艳阳天的考验。面对这样的环境,他在到达项目后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和大家一起,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昼夜奋战20天完成了深圳应急医院的建设,创造了时代圳速度”。

从深圳归来,他与其他参与深圳应急医院建设的特战队员一起接受隔离,但作为成都锦城绿道二期项目负责人,复工防疫的压力又落在肩上。这段时间电脑和手机成了隔离期间最亲密的“伙伴”,郑伟盛组织疫情防控视频专题会议,联系项目团队迅速集结,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制定疫情防控专项方案。人员返岗、物资储备、封闭管理、食宿安排,每个细节都尽在把握。在他的带领下,项目于2月17日获得成都市安监站复工批复,2月18日实现全面复工。

十一载峥嵘岁月,伴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历练中,郑伟盛也在不断成长、不断突破。披坚执锐为先锋,他将持续为公司转型升级贡献青春力量!




吕永东


“焊接达人”的精彩青春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向大地,你总能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车间的各个角落,焊枪的弧光与照进车间的灿烂朝阳交错,映衬着他坚毅的脸庞。他就是中建科工北方钢结构公司首席技师——被大家称为“焊接达人”的吕永东。

勇做技术革新的领跑者

“虽然自己有点专业知识,但现在焊接技术发展很快,不学习就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想法,年轻的吕永东靠着不断学习,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类焊接专业知识,也锤炼了他“干就干最好,做就做一流”的工作品格。

多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挚爱的焊接岗位,一次次技术攻关,都凝结着他和工友们的辛勤汗水,特别是在“车间焊接变形量的控制”、“焊缝质量优化”等钢结构制造方面,他总结的一系列操作指南,先后被应用在北京地铁16号线、北京通州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的钢结构制造中。同时,他还担任北京中国尊大厦、雄安高铁站、迪拜世博园地铁站、哈斯彦清洁燃煤电厂等一系列国内外极具有代表性的钢结构工程焊接技术指导,广获好评。

甘做燎原的星星之火

吕永东是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对天津厂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这里他收获了梦寐以求的知识与成长,并在之后的岁月中,像燃不尽的火把一样,不吝将自己的全部技能知识给每一个产业工人倾囊相授。

“个人技术再高,不如团队一起进步;个人荣誉再多,不及集体荣誉份量更重。”提起吕永东的工作品格和为人,工友们无不为他点赞。自担任中建科工天津厂的焊接培训技师以来,他除了不断自我充电,汲取新知识、新技能外,还主动编写了焊接工艺培训教材,无私传授给新来的焊工。为了提高培训效果,他常常把培训课堂搬到车间生产一线,一对一讲,手把手教。“吕师傅就是我们的好大哥、主心骨,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愿做工匠精神的传承人

面对钢结构工程特殊节点焊接技术难题,吕永东坚持做大量的工艺评定和实验,改善焊接方法,严格要求车间一线技术工人按照正确的工艺操作。有他参与的焊接工程,均实现了高质量的产品输出2020年5月,吕永东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模范”。“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要对得起这份肯定!

点点萤火,汇成人间星河。作为年轻一代产业工人的代表,吕永东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年如一日恪守着工匠精神,用手中的焊枪,舞动出中国产业工人更加绚烂多彩的明天!




袁彦涛


做最努力的技术“袁”



最近,《三十而已》电视剧火爆全网,引发了人们对三十岁这个年纪的热议。今年,也是袁彦涛的而立之年,荣获公司优秀工程师称号的他,始终保持执着追求、顽强进取的精神,他的三十岁,没有千帆历尽,只有不断的努力。他始终坚信,努力,才是青春该有的态度。

苦心钻研

“把那个方案给我看一下。”在现场奔波一整天的袁彦涛,回到办公室并没有休息,而是组织技术员们讨论施工方案,对照施工图纸,详细记录有争议的地方。

天微亮,凌晨归来的袁彦涛便又迈向了工地,如何优化项目斜柱模板交叉位置切割的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在桐乡全民健身中心项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他的常态。经过深思熟虑,他放弃把切面形状打印成模板的常规建模方式,利用几何学以及椭圆的相关定义,用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直接通过三个钉子和一条线的形式确定斜柱切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日积月累的努力,也终究换来了回报,2018年8月,袁彦涛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奖二等奖。一专多能

在成为技术总工前,袁彦涛做过质量、干过投标,对他而言,项目总工的定位不应只是技术管理,更应该是项目最硬的“后台”。在桐乡全民健身中心项目,袁彦涛白天上工地和现场施工人员讨论现场问题的解决方法,晚上对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提前策划。

2015年,袁彦涛获评 “上海市QC先进工作者”、参与建设的天津陆家嘴项目荣获“国家级QC成果二等奖”等荣誉。在兼职质量“袁”的同时,袁彦涛积极收集施工过程资料,提炼核心技术,完成了“混凝土框架-钢吊柱施工技术”、“埋件式柱脚施工技术”等多项技术成果。


扎根一线

作为第一批90后,袁彦涛已经到了而立之年。30岁的他,因为常年风吹日晒,皮肤变得黝黑,他却说“黑皮肤才是成熟工程人的标签”。

尽管远离家人和繁华,他依然选择多年如一日扎根一线。日复一日的工作不仅没有磨灭他的激情,还提升了他运筹帷幄的大局掌控能力。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从未犹疑,无比认真,充满自信。

他常说,努力,才是人生该有的态度。青春年华,就应该到风雨中去历练,努力积累的人生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公司青年一代优秀工程师,三十而立的袁彦涛选择卸下勋章,紧跟公司战略,到最艰苦的前线去。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技术“袁”永不止步。




王族


建功新时代,创新勇当先



一提到王族,大家就会想到BIM与智慧工地。BIM即建筑信息模型,不仅可以在设计中应用,还可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了协同工作的平台,使设计更合理、施工更便捷。王族说:“关于BIM,整个行业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而王族便是公司在BIM领域探索的杰出青年代表,牵头编制了《BIM实施导则》与《智慧工地指南》,填补了公司在这方面的空白。

王族与BIM缘起于大区组织的BIM培训班,这次的培训打开了王族认识BIM的大门。到公安局第三代指挥中心项目之后,了解到项目需要做BIM正向设计,对BIM技术颇感兴趣的王族买了很多相关书籍,国内国外的都看,慢慢结合着实践,对于BIM的认识越来越透彻。凭借着对BIM技术的钻研与热爱,王族和项目上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在2019年成立了青年创新工作室。

令王族印象最深的是BIM技术在项目深基坑检测中发挥的作用。“深基坑是我们项目的重大危险源,项目基坑面积狭小,但深度大,同时周边建筑密集,这些都给现场施工带来了难度。”王族介绍说,“信息化应用在这时派上了很大的用场。”为了实时监测深基坑现场情况,王族和团队成员创新运用人工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同时还使用了INSAR技术调用卫星数据进行周边建筑物卫星沉降观测,通过全方位的监测确保深基坑的施工安全。此外,公安局第三代指挥中心项目还在深化设计、场地布置、基坑施工模拟等多项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创新完成了BIM质量虚拟样板、BIM+GIS深基坑监测等工作,累计创效百万元。

项目的BIM设计,也在BIM应用竞赛中屡创佳绩。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中,深圳市公安局第三代指挥中心项目在全国2000个作品角逐中,以绝对优势获得施工组一等奖,凭借BIM正向设计、BIM深化前置等亮点获得设计组二等奖。此外,还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举办的首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中获得建筑工程综合应用类一等奖。

不仅自己爱钻研,王族也是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自2018年起,王族担任新员工技能导师,所带两名新员工已能够独当一面,并取得了提前转正、大区信息化竞赛第一名等成绩。此外王族还是公司“叶问大讲堂”最年轻的讲师,常常与站上讲堂为大家分享智慧工地与BIM技术。

2020年初,王族在听说公司承担深圳应急医院项目建设任务后,立即奔赴现场投入战斗。凭借着自身在BIM专业上的积累,四天时间内,和团队一起完成了六万平方米的BIM模型搭建,通过碰撞检查、工序模拟、三维交底等方法,充分借助科技的力量,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助力项目的快速建造。




冼志良


奋斗,一直在路上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句话一直是冼志良心中所信奉的“战斗”精神。在中建钢构武汉蔡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任职的他,是一名95后的青年党员,除了在本职工程管理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也始终肩负着一名普通党员的使命担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回不了家的他独自留在武汉,主动申请成为社区志愿者,协助统计社区居民所需物资,保障封城期间社区居民的生活所需。在武汉实行道路封禁,其余人都无法出行时,他孤身来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准备项目复工材料,改了无数次之后,终于拿到了复工批文,保障了项目顺利复工。项目复工后,他第一时间响应政府和公司的号召,组织成立武汉奓山SPV抗疫青年特战队,开启了公司、项目、社区三点一线的“防疫战争”。

此后,武汉在疫情之后又遇连续强降雨,多处超警戒水位,这如同一把利剑悬在武汉人民的心口。

面对又一次抗洪“大考”,刚扛完防疫这道大旗的冼志良没有退却,他积极响应政府和公司号召,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洪抢险中。巡堤容不得一丝马虎,在自己负责的堤段,冼志良半小时巡逻一次,观察水位是否上涨,堤坡是否有水涌,临边是否有松动,并定时汇报。到了后半夜实在犯困,定上闹钟,出门往脸上浇一把冷水,然后一手拿铁锹,一手持手电,成了每天的常态。

“作为一名守堤人,我守的不只是这座城市的安危,更是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冼志良也深知,还有千万个守堤人在更艰险的地方奋勇坚守,但党旗所指,心之所向,他们坚信齐心协力打赢“抗洪战”,必将重新迎来万家灯火通明的温暖人间!



岗位建功新时代

砥砺奋进再出发

期待与你共赴这场青春的盛会

以奋斗之名

为青春喝彩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各单位


编辑:陈   瑶

校对:沈希栋

审核:林   绿


要闻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